• 联系方式
 


三国时期的“东州”义士黄权


2025/8/7


  黄权,字公衡,广汉郡绵竹人,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却相对的政治家与军事指挥官。尽管黄权并不如诸葛亮、周瑜等人名声显赫,但他在三国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,尤其是在刘备与曹魏阵营之间的转换中展现了其卓越的智慧和品行。

  黄权起初在益州担任地方官,以其聪明才智和过人的才能受到了刘璋的重视。在曹操进攻汉中的过程中,黄权曾建议刘璋加强防御,并联合外部势力以抵抗曹操。然而,刘璋未能听从黄权的建议,错失了阻止曹操扩张的良机。随即,刘备自荆州入川,黄权身处益州,在顺应时局变迁中,自然归顺了刘备。

  刘备入主益州后,黄权作为重要的谋士,深得刘备的信赖。建安二十四年(公元219年),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大胜曹军,黄权因功被封为偏将军。然而,真正考验黄权智慧与忠诚的时刻出现在刘备称帝之后的夷陵之战。

  公元222年,刘备为了为关羽报仇,发动了对东吴的夷陵之战。战役开始前,黄权就极力劝阻刘备,认为当时魏国势大,不宜与东吴开战。然而,刘备并未采纳黄权的忠言,执意伐吴。黄权随军出征,负责督运粮草,同时领兵驻守江北阻止魏国可能的袭击。

  夷陵之战对于蜀汉来说是一场惨败。刘备战败后,退回到白帝城,黄权此时面临着重大的抉择由于他的部队驻扎在长江以北,刘备战败后退往江南,黄权如果选择归附江南,便无法渡江。在这种情况下,黄权毅然决定归降曹魏,宣称自己是为了避免被东吴擒获而投魏。

  黄权的选择实则是一种明智之举。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中,他成功避免了更多的损失。曹魏对黄权的投降极为重视,将他任命为镇南将军,封育阳侯。曹丕初时曾怀疑黄权投降的动机,但黄权机智地回应,他不是叛蜀而投魏,而是因为无路可退而投降,这一表态也消除了曹魏方面的疑虑。

  黄权在魏国期间,尽心尽力为曹魏效力,多次就国家大计提供建议并参与军事策略的制定。他展现出的忠诚与智慧为自己赢得了魏国上下的尊重。尤其在诸葛亮北伐期间,黄权与司马懿等人合力抵御蜀汉的进攻,成为曹魏巩固北方防线的重要人物之一。黄权不仅有效地防止了蜀汉的进一步扩张,也在复杂的三国局势中为曹魏稳固了南部边界的安定。

  对黄权来说,归降曹魏虽然是出于现实的考虑,但他在定居北方后,始终未忘自己曾为蜀汉效力的历史。这种深厚的知识背景与他后来的政治与军事决策相得益彰。他的故事不仅体现了三国时期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人抉择,也反映了复杂时局下的智慧与风骨。

  黄权的传奇历程,扣人心弦。他并不是昙花一现,而是在三国历史舞台上用他的眼光与聪慧,谱写了自己的人生篇章。他的经历为当时及后世的人们带来了许多深思,尤其是在乱世之中华为利益而迂回的智慧和矢志不渝的忠诚。

  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,研究黄权这样相对的三国人物,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、军事和文化。同时,这些人物的经历也提醒后人,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,如何不忘本心,在智慧与品德中找到平衡。通过深入剖析黄权这样的人物,我们得以更深入地感受到那个纷乱时代的真实风貌。





上一篇:刘备夺江南孙刘联盟的崛起

下一篇:三国大谎言历史上不为人知的故事

更新内容导航

 
 
 



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:
☆ 建议使用:1024×768 分辨率 Windows2000 Internet Explorer V5.0 or higher ☆